成立7年
专业 安全 放心

未及时回应,罚!

点击 ➡️ 立即加入 ⬅️
打开新世界的大门
  

我和我先生刚在一起不久那一会儿,有一次他在和我聊天,聊着聊着我手机就突然震动了一下,我的眼睛不自觉地往屏幕上瞥了一下,我一看是工作群蹦出的消息,我就把手机拿过来解锁了,我本来想着“我就瞅一眼,然后和他继续聊”,我以为我自己能同时听我先生说话,但是显然我高估了我自己的能力……

我先生说着说着突然就停下来了,虽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,但是这突如其来的安静让我一激灵:完蛋了。我刚才完全没在听也没接他的话。我一抬头,好嘛,人家正盯着我看呢。

我俩之前定过规矩:我得认真回应他说的每一句话,这叫基本尊重+礼貌。当时我人都傻了,但膝盖比脑子快,“扑通”一声就落地了,嘴上疯狂认错。我先生呢轻轻叹了口气,也没立马就罚我。他先问:“你知道刚才错在哪了吗?”不是生气的那种语气但是很坚定。我就开始叭叭地自我检讨:我不应该在您说话的时候看手机,忽略了您说的话”。我先生还是没着急惩罚我又接着说:“所以今天是怎么回事?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吗?”我就老老实实解释了一通,虽然最后还是没逃掉被罚,但是我先生每次惩罚之前,都会走这么一个流程。这让我明白,先生惩罚我从来都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,也不仅仅是一种游戏,而是引导、纠偏和成长。

我之前也和大家说过,我先生其实很少无缘无故罚我,他不会因为自己心情不好,为了发泄情绪或者去惩罚我。但是在我们的规矩里,惩罚确实可以跳出“对错”,他只要想罚就可以罚,这是不是听着有点矛盾?

这种“超越对错”的惩罚的前提,是在我俩都同意的一套玩法和规则之下,把它变成了权力互动的那一部分。它的主要功能除了纠正错误,还有一层深意,就是为了体验和确认权力动态本身。这不矛盾,先生强化的是“我有权随时定义对错并执行惩罚”的权力感,而我不是因为做错事受罚,而是享受这种“先生可以为所欲为,而我只能服从”的角色沉浸感。这是一场双方心知肚明、共同演绎的、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”的权力游戏,彼此心照不宣。所以这哪能叫“惩罚”啊,这根本就是“奖励”(我真的没被绑架)。

有很多下位者就是希望被无条件支配的。你因为我“犯错”而罚我,这还在“因果逻辑”里。但你“就是想罚我”,所以随便找个莫须有的借口(比如“你呼吸太大声了”)——这就跳出了逻辑,直接回到了最纯粹、最原始的权力结构本身:我的意志,就是你的规则。

但必须划重点!就算是这种“不讲道理”式的惩罚玩法中,下位者的底线和安全词依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!不能因为“莫须有”,就真的去玩对方明确说过“达咩”的项目。这种本质上其实算“奖励”的所谓惩罚,目的根本不是为了纠正错误,而是为了让两个人都获得更上头的体验和更深刻的连接,而不是单方面让上位者发泄情绪或者满足控制欲。下位者的兴奋、战栗和享受,也必须是这场游戏的一部分!TA也得爽到才行!

(本文为亚文化学术研究与科普,文中所涉及互动皆为剧本演绎,无不良引导)

01

惩罚主要有几种功能?

在BDSM圈子里中,“惩罚”可能是最容易被误解、也最容易被滥用的概念之一。那它的正确打开方式到底是什么?BDSM中的惩罚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功能:

1,用来纠正行为+养成纪律

这是最接近传统意义上的“惩罚”的功能。当下位者有意或无意地偏离了你们俩一起定好的规则、协议或者目标的时候,惩罚,这个你们早就说好、完全可以预料到的结果,能起到“校准”的作用。

2,可以让信任感超级加倍

“惩罚”还能加深信任?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离谱?但在一个在安全、知情同意前提下执行并妥善收尾的惩罚,它真的能加深双方的信任。下位者在“受罚”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是:就算在我“犯错”、脆弱、正在挨罚的时刻,我的上位者依然在掌控全局,并且全程关注我的状态和反应。这种“不离不弃”的掌控和关怀,反而会大大深化双方的关系。最关键的一步是惩罚结束后的Aftercare,通过拥抱、安抚、肯定和复盘,让对方清楚接收到:“惩罚是针对你的行为,但我对你这个人的珍惜和爱没有丝毫减少。”

3,用来呈现权力差异,强化沉浸感

在某些情况下,惩罚它本身就是“剧本”的一部分,主要功能不是为了纠正错误,而是为了展现权力差异,帮助双方更深地投入角色,并获得快感。就像我前面我提到的和先生的例子一样,最关键的是双方事先就有明确的共识和期待。这部分内容我们以后再单独写一篇,这里就不展开了。

我们今天主要聊的就是前两种功能的“惩罚”。

02

该怎么执行“惩罚”呢?

执行惩罚不应该是随心所欲的,再有效的惩罚如果执行不明白,效果也会打骨折。怎么执行惩罚,是每一个上位者的必修课。

1,惩罚及时性原则

惩罚应该在下位者违规之后尽快执行,一定要趁热打铁,尽量不要秋后算账。人的大脑是靠及时反馈学习的,当下位者做了某个行为后,如果能马上感受到一个后果,大脑就会快速把这两件事关联起来。“我刚刚做了A,所以现在发生了B”。比如下位者顶嘴,立马小嘴巴招呼上。要是拖到下周,ta早就忘干净因为什么被罚了。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,双方的情绪、记忆和身体都还处在同一个语境和能量场一旦过劲儿了再提,就会特别突兀。

2,惩罚理智性原则

一定要冷静冷静冷静(重要的事儿说三遍)别在气头上执行惩罚。你感觉生气了、被冒犯了,第一反应绝不是立刻惩罚,而是叫停。先停下来,给自己一个冷静期,确保惩罚是理性决定而不是情绪反应,防止在气头上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。愤怒很容易让你失控,下手没轻没重的,你的那一下,很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身体伤害。而且下位者其实能清晰地感受到你的情绪,ta也知道你失控了。

3,惩罚坚决性原则

同样的违规行为,如果今天罚明天不罚,下位者就会觉得这个规则就是个笑话。这种反复无常就是在向下位者传递一个信号:“这个规则并不重要,可以因为上位者的心情或者外部环境随便改”。上位者得用每一次不偏不倚的执行来证明:“我们共同认可的规矩值得尊重”。

4,对事不对人原则

你的目标是纠正一个错误,而不是否定一个人。所以每一次惩罚,都必须精准地指向“那个被违反的具体行为”,而绝不是模糊地扫向“做这件事的人和ta本身的价值”。我们是修bug,不是砸电脑,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惩罚不应该存在人身攻击,要惩罚行为,尊重人格。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:“你刚才XXX,没有遵守我们的规则”。但要是人身攻击,画风就变成这样了:“你个蠢货,我说多少次了还记不住?”/“你真是天生就贱,就不应该对你太好”。

惩罚本来应该让下位者去思考:“我做错了什么?我该怎么改正?”而不是让ta想:“我是谁?”“我是不是个烂人?”请所有上位者记住,人身攻击是赤裸裸的权力霸凌,这代表着你已经放弃了“引导”的责任,也没尽到保护的义务,这是很不专业的行为(当然你们俩都好这口的话……就当我没说哈)。

03

执行“惩罚”的注意事项

除了上面帮大家整理出来的几个“惩罚”执行原则外,还有几个常常被上位者忽视的细节:

1,作为上位者要学会去判断下位者的违规意图,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。

比方说上位者布置了个任务,但是下位者没做到。那你就得先破个案:TA努力做了,但能力有限没达成?还是因为有什么突发状况搅局了?比如:家里突然有事?工作临时加班?还是身体不舒服?是不是无心之失?还是明明可以做好,但就是故意摆烂?事后TA有没有表现出“不好意思我搞砸了”的态度?是不是对规则没有理解到位?比如你要求“保持某个姿势”,你指的是一动不动,但是下位者却理解成了可以微调?

任何一个行为的发生,动机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鲁莽地仅凭结果就决定怎么罚,那是上位者的懒惰和失职。惩罚的核心目的是纠正,而纠正必须精准地打击到问题的根源上,不然就是隔靴搔痒。惩罚一个真心想做好却没能做到的人,是最最蠢的行为,下位者以后也不会再信任你的判断了。而且TA会想:“反正努力也罚,不努力也罚,那我还努力个啥?直接躺平算了!”如果TA努力了却没做好,你该做的是教TA怎么做得更好、鼓励TA再试一次,而不是上来就罚。如果是有能力做好也明确规则,但就是拿忘了或者懒得弄当借口,或者态度上明显是“我就这样?你能拿我怎么办”,那就得上点硬菜伺候了。

2,在实践中,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陷阱就是:规则高于一切,违规就必须受罚,没商量!但是将规则放在绝对神圣、不容变通的位置,却完全忽略了下位者作为一个活生生“人”的实时状态,这就是本末倒置。

一个成熟的上位者懂得根据下位者即时的身体和心理状态,来决定:“今天先不罚了,缓缓再说”,或者“这次情况特殊,干脆免了”。所以在执行惩罚之前,上位者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审判,而是诊断。规则说穿了,是给你们俩关系服务的,不是用来把你俩逼死的!

3,罚之前一定得先确认好:双方都对违规事实和适用规则没有异议,“违规这事儿你认不认?”“这条规则你清楚不清楚?”。顺便也能摸清楚TA这次违规到底是“故意搞事”还是“真没弄明白”。

绝大多数非恶意的违规(brat除外)都是因为“信息差”或者是“理解跑偏”。上位者以为指令非常清晰,以为自己已经说得够清楚了(但是你以为只是你以为),下位者却完全理解成了另外一回事。而且ta也许还有你不了解的苦衷或者视角,所以罚之前一定要先沟通确认一下。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,它让下位者复盘自己的行为,拿自己的行为和规则条文进行对照,实现自我的觉察 。TA得回顾自己刚才干啥了,再跟规则一条条对——哦,原来是这里做错了,这么一来,下次再犯之前,ta自己心里也不会AC数了,这有利于ta将来的自我约束。

4,惩罚之后,你要好好和下位者聊一聊,得确保ta理解惩罚的意义:“你明白为什么这次会有惩罚吗?”

行为心理学大佬斯金纳老爷爷说过:“惩罚告诉人不该做什么,但没有告诉人该做什么”。所以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有效的惩罚应该伴随着明确的指引,不能只揍不说,还得讲清楚下次应该怎么做?惩罚目的不是我让你难受,而是教育和引导。

5,Aftercare。惩罚后上位者千万别直接把人家晾一边,再强调亿遍,Aftercare在这个时候的重要性。这是把“惩罚”从潜在伤害转化成建设性行为的关键一步。

下位者在受罚后,ta的身心都处在一个特殊又脆弱的状态,即使在达成共识的范围里,TA还是难免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:比如羞耻、委屈、不安全感,或者身体发抖啥的。这时候,上位者一个拥抱、几句肯定,就能把两个人的关系重新拉回到“爱与安全”的频道上。到最后,下位者记住的往往不是被罚得多疼,而是那种“即使我犯错,依然被接纳”的安全感、“原来可以被原谅”的释然,以及“下次我一定努力做好”的决心。

6,来点仪式感。肯定有人要说:“得了吧,惩罚还整什么仪式感”。但我们就是要通过仪式感,让惩罚的教育意义直接拉满。让下位者明白:这是严肃的事儿,不是闹着玩的。比如:

第一步:先停止所有其他活动,要求下位者以指定姿势来到你面前(跪着站着趴着,你们俩自己定哈),保持环境安静,减少干扰。

第二步:清晰冷静地陈述事实,上位者正式指出违规行为,具体说出“你什么地方违反了什么规则”,这个时候不要使用模糊或者是情绪化的语言。

第三步:一定要给ta辩解的机会,这是仪式感中体现公正和尊重的一环。这个时候你可以说:“在做出决定之前,我给你个机会解释一下/我想听听你的想法,对于刚才我说的……(事实和规则),你有什么需要解释或者补充的吗?

最后一步:在充分聆听之后,做出最终判断,宣布惩罚决定,根据哪条哪条规则,决定怎么怎么样。一套固定的、正式的流程能把对方从日常那种摸鱼的状态里拽出来。而且人脑对仪式感强的事儿,记性可比金鱼好多了。这一套小连招下来的效果,可比直接上手揍一顿深刻多了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字母圈 » 未及时回应,罚!
赞(0)
点击 ➡️ 立即加入 ⬅️
打开新世界的大门
  

评论 抢沙发

专业 安全 健康 放心

投稿建议关于我们